2018年12月20日星期四

手空空 無一物 (修訂篇)







                          新亞書院校歌

                    詞:錢賓四   曲:佚名

                         演唱:学院合唱团

                           註:本文轉載未經授权


余生也晚,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避秦抵港. 翌年參加中文中學會攷合格, 獲中學畢業文凴. 當年分中文中学 ( 初中三年加高中三年, 仿美國学制, 
亦即中国学制 )  和英文中学 ( 五年加預科两年, 英國学制 ). 同年參与香港三所大專学院, 即新亞, 聨合, 祟基首屆联合招生, 有幸為新亞書院 ( 其時校址在農圃道 ) 錄取.  開始了我的大專学生生涯 .

  光陰荏苒, 一晃六年. 在新亞我唸過商院和理學院, 修讀過文, 商 , 理科程共 270 學分. (那時院方畢業最低要求學為 170 學分).  我主修過三個學系: 即商學系 (恩師楊汝梅博士, 孫楠女
士, 化學系 (張儀尊教授) 和物系 (何鎮雄博士, 徐培琛客座教授). 為轉學系, 升三年級時自動降格至一年級. 為最後參与中文大學學位考試, 得物理系理科學士 (忝列 "老三屆" ). 尤憶当年, 大学本部新校舍尚未落成, 由港督兼校監戴麟祉爵士假座香港大會堂音樂廳主禮及頒授文憑. 畢業生經唱名後列隊, 逐一至講台前接受校監 "Cap " 帽子 (用 "四方帽" 在頭上輕按 ), 儀式簡單而隆重.

当年中大的成立有段歷史. 按殖民地専上教育法例, 英國在各殖民只設一所大学.  所以1964 年前, 香港只有唯一的 香港大学,主要目的為提供本地治理官員. 



進入 50 年代, 本港人口激增, 専上教育嚴重不足. 為本港持續發展, 有識之士倡議成立第二所大学. 建議可行性交由富爾敦為首的专業人士審議, 及後提交富爾敦報告, 以此報告為基礎, 推出了一香港中文大学法案, 交两局三讀通過執行.

 中文大学命名相當有趣. 不少市民望文生義, 誤解以為大学只授中文. 按當時倡建者的想法, 既然港大以英語為主, 中大的成立, 以適应時代需要, 發展中文教育為要義, 英语次之. 至于往後發展多所变革此属後話. 新大学的成立, 具時代使命, 劃時代創举,  本港大专教育更臻完備.大学首任校長為李卓敏博士,著名旅美華裔学人.

老師方面, 先從我修讀的物理系徐培琛老師說
起. 徐師以最高職级 "客座教授" 上任. 整所大学加上崇基及联合, 只有两人得此殊榮. 徐為其中之一.

有段小插曲, 也算歷史, 予以記述。某周日下午五時左右,上課時間结朿, 因寄宿学生少, 校園頗為冷清。我和三两同学留漣忘返, 在校園内玩籃球。見到远处二人剛從停車場走過来,其一即為徐教授。我的同学醒目,飛奔到两人处,我和其他同学也即時迎上去。原来另一人為諾貝尔物理獲獎人楊振寕教授。楊教授去國數十年第一次走近國門,時維 1965 年。

我的同学之前未見過教授,但从新聞知他日前抵港,今由物理系人員迎迓,还有别人嗎?同学拿起一課本,請楊教授簽名留念。教授在扉頁寫上 “祝学业進步” 五字,並予署名。稍後楊在香港大会堂發表公開演講, 相當哄動.

過了若干年, 教授再作公開演講,假座大学科学.館举行,我也去听講. 不過, 我不再是学生身份, 而是高中物理教師率領学生一起前往聽講.


第二件事, 我想轉学系, 亦有一段小插曲. 向當年的教務處長唐君毅教授申請, 得批示:商学系不能轉理科。我很疑惑,心想,兴趣不合,轉系很平常。当年商学院長楊梅汝教授闻訊,和我談長達一小時,多所敎誨,力劝我不要轉系。至今仍感歉仄,有負恩師期望。連英語系主任張葆恆博士也問及于我。因我修讀張博士的大二英文,知道我這学生。

當然,我心有不服,轉向吳俊升副院長陳情。他約見我,說申請信寫得不錯,即时核準.

还有一位恩師,必需提及, 即来自台湾学者謝幼偉教授。先生体形不高,有点像個老学究。說國語略帶客家话口音, 具親和力。老师長于形式邏輯。某年開班,慕名选讀 (包括 我在内) 的同学, 在農圃道旧址园形演讲廳授課,席無虚坐。对我来說,終生受用。所谓大小命題,三段論式,什么同一律 (  例如:A  is  A ,  A  就是 A ), 詭辯, 等内容, 至今數十年不忘。

說趣事, 没多少人會知道文学院中文系有位兼職講師何敬群老師,字遯翁, 勤于寫詩, 作品豐碩, 多本詩詞集傳世. 記得其中一詩寫作背景, 缘于有其公子培正中学畢業, 在同年中学会考中得九優異, 乃 本港会考狀元的鼻祖, 可謂光宗耀祖. (虐称 "久休生").

何老師教我大三國文. 有次以孔為主題作文. 我行文首句曰: "孔丘之流, 祖述堯舜, 憲章文武" 之大氣慨道出儒家一脈相承, 自以為了不起, 肯定可博取高分數. 不料大失所望, 遯翁在文章批註説: "对聖人不可直斥其名." 有趣!

对于校訓 "誠明" (四書:誠則明矣, 明則誠矣. 不誠無物.) 印像深刻,至今未敢遺忘.

校方每週设有週会。非不得已, 我甚少缺席。尤其是錢院长賓四先生担任主讲。聆听教益,机不可失。印象最深一次,就是钱院长参加三学院商討即将成立的中文大学学位考試问题举行会议時,全程用英语对白,錢院长用英语不太方便, 非常纳闷。事後在周会演说, 略有微辞。引用中庸 說:"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事後不久钱院长辞别新亚书院院長,由吴俊升教授续任。

新亞中人,大都不富有, 不乏貧士, 但人窮志不窮, 常常以 "手空空無一物" (校歌中一句歌詞) 自嘲.

在校歌中, 錢夫子自道. 歌詞如是說:  "..... 艰險, 我奮進; 困乏, 我多情.  千斤担子两肩挑,... 结隊向前行..... "  (本文開始前合唱團唱的校歌) 是謂 "新亞精神".   

那個年代学生兼職工讀不算普遍, 有自卑感.. 我在校内工讀, 工作過的單位計有: 化学系主任張儀尊先生办公室, 校务处之下的講義组, 总務处之下的会計及出纳部.


校务处王建業先生和胡先生均工于書法, 胡先生的瘦金体尤有好評 。1986年離校 20週年, 蒙院方邀請, 校方晚飯款待, 得見胡王两先生, 風采依然, 閒談中提及此事. 飯後余充文先生帶領一众觀看学生会主持的文藝表演.

講到講義组的刻腊纸工作. 正所謂煮字療飢, 這工作不易幹. 由王文玉先生统理, 為趕工, 他不時親身將文稿送到我住所.  順帶一提, 王先生身形彪炳, 一口溜俐英語. 講義組在雅禮 (即耶魯) 協会办公室傍.常見王先生与雅禮代表蕭约先生侃侃而談. 原来王文玉先生畢業于南京金陵大学. 某天王先生着我填寫一些表格, 記下退到早退的授課者. 我半字未填上, 因為我看見的老師沒有這種人.

我工作過的 "單位" 还有会計及出纳组, 由鄧炎光先生及另一位譚先生主理.  鄧君畢業于商学系, 也是我的學長. 年未過三十, 氣宇軒昂, 英俊不凡, 堪称美男子, 全校之最. 不知幾许女士為之傾倒. 我在工作期間就有位駐校女医護 (非逮属本校) 因此机乎出事. 及後鄧君移居加國.

至于譚先生,畢業于台大会計系, 業精于勤, 终日埋首于帳簿之中, 故患深度近視. 他精于追數. 在会計处工讀時, 他要我每月抄寫一份欠交学費学生名单, 学生早已離校, 已成爛帳. 我提議撇除.他說 : "做嘢!做嘢! " 即不理会我的想法. 某年, 他通知我交学費. 我表示我考得本校第二及第三年级年度学業成績第一名, 應得免學費獎. 他却說, 你的免費獎已被取消,  因為週会頒獎時, 訓導处不見你上台領獎. 因此予以處罰. 明白嗎? 言詞略有幸災樂禍感覺.

且略述訓導处. 我初入学時主任為曾特先生, 工作人員為本校畢業生余充文先生, 服務新亞數十年如一日.曾之继任者為陶振誉先生, 即上文所述取消我的獎学金的訓導主任.

陶老師应是中國現代史学者, 我修讀過他的中外关係史課程. 第一天上課, 在最後排有二位藝術系女生不停对老師說三道四,  "戴着墨鏡講課, 老尚風流" 等不敬話語. 课程对澳门論述最多, 一開始說澳门又叫馬交, Macau, Maco, 濠鏡, 濠江, 頗有考據味道, 雖然兴趣盎然. 但我上課缺席率高達八成. 為应付考試, 我借用楊玉華同学的筆記,回家後, 冒着高溫花了两天整理, 修訂成小册子, 作温習用. 结果 考試分數比楊同学还高. 後來三幾位參与学位试考本科的同学得知有此事, 以我小册子精简, 提纲揭領, 作為温習藍本, 參予畢業学位考試, 竟輕易過关. 

訓導处还尚有一人必須提及: 林福孫先生為陶的继任人, 美長老会華僑子弟, 氣質極儒雅, 文質彬彬, 極具風度, 謙逊君子也. 據說是美國長老會推蔫到学院工作. 他不遠千里而來, 職位為男生訓導主任, 与学生有廣泛接觸. 某天我接通知到訓導处見他. 原来有美國友人到訪, 欲了解学院一般状况,校舍設備以至学生状况等. 記憶所及其中一項詢及图書館設置, 想添置甚么英文書等. 真是问道于盲, 我那知很少覚得很窘, 我隨口說了一本浏览過的通俗科学雜誌, 原名應不大準確, 林先生竟能這期刊正確名称說出無誤, 足見他通博.

某年, 林先生發起, 举辦新亞有史以来全校運動會, 這是創举. 林先生叫我到場館地做点雜役, 我欣然答应.散会後回家, 我往大埔道走,林先家居荔園附近, 往青山道走. 两大道有交集处 ,于是他送我一程. 談話间, 他提及 "内子" 两字 (港人称之"老婆" ), 用語古典文雅, 香港人已極少用. 竟出自遠离國土的華裔子弟之口, 正是孔子所說: 禮失求諸野!

不料事隔二三十年後 ,与我共事校友無意中提起林先生. 原来有段故事 (不知是否鮮為人知,我覺得意外). 這校友告訴我,林先生當年赴北方服務啟程之日, 場面令人感動. 又說林先生在四川教授英語, 及後当局给他一些生意机会, 等等. 我 心想, 總算是個好结果.

另一位要說的老師是 吳女士 Madame Wu. 法文老師兼女生訓導主任. 曾选修她的法語課, 得益至深.


說到師資, 耶鲁大学派来新亞書院的年轻教师 ("耶鲁仔")担任我们大一英語課及負责耶鲁奖学金事宜. 敎英文的表現, 老实說,十居九乏善可陳.老氣横秋, 令人悶得要死. 没有好方法亦没有備課.点名考核出席認真, 逐一唱名, 典型腔調 像唱歌,例如点名, 举例說 " ......   Chan  ...  Ka .... Shing ..(.陳家成說陳家盛 )........
.... " 像在唱歌仔. 怪不得掌管他们教学的張博士尝言被耶鲁仔 "氣到爆炸".不无道理.

耶鲁仔比我们大幾歲.常主动和我们閒談.例如一有次在体育室指着双槓高低槓向耶鲁小子请教英文名词,他们一一作答.我說這些体育器材很难玩兼危險,練習時需要教錬在側保街护.我们數人試着正面躍起上槓, 双手及臂支撐身体懸着,, 然後双腿前後擺动多次. 双腿擺致一高度, 全身自槓内向右方甩出落地下槓, 成一套動作 (最低級).若力度好.双腿合拼緊揍擺動有旋律,算是個初等指定動作亦有可观性.

有关雅禮協會這名字必需稍加補充.此為原名 Yale in China 的中文名字. 沒有查閱有关資料,以下是我個人理解.雅禮協會是美國的民间民化组织, 源于耶魯大学.成立于二战前或更早,未查考查( 即1945年以前或更早)早期在中國的会址應是幸華中例如湖南省某城市从事中美文化交流.我這樣想,是某次图書展覽覺中見到華蕭约先生協會負責人和当年著名政治漫画家華君武的互助情形.在会计室工作時常見到萧先生如同校中教職員通每天上班口啣季雪茄煙斗有一件事印象深刻.当年港台大专院校多用美國出版教科書.原本价格高昂, 学生一般買台灣翻版書, 常遇到版权困擾.我有我位黃同学姑隱其名,收到若干本上述翻版書,寄自台灣,為本地海关扣查,並通知可能沙沙涉及侵權官非.几幾位同学与我伴黄到蕭約先生寓所詢問,請给意或予援助.我們想蕭先生為美國文化界及美港文化交流有一定影响力的人.他的寓所在油麻地德興街(許多年後有著名火鍋店開始以這街道命名)六十年代,這街道上沒有商店, 古木參天,十分宁静,属高端住宅區.我们護蕭先生夫婦,才知夫人為中國人,中美交流更相得益彰.家中尚有一位十来歲男孩媽媽親热地呼唤着小孩名字顯示出一個温暖的家庭.書本事不久得予解决, 蕭先生助力不少.
下面一則也是教英文的故事. 甫進校門,教我英語的老师叫艾伦夫人(Mrs Allen). 印象很深刻. 她待我们如大孩子,关心備至。例如, 有一次他讲到英文的 "tart" 字,说来说去,我们都不知道是什么种类的蛋糕。翌日上课。他买来一盒 tart (蛋撻),边食边上课.  有一次上课时,她叫我至某樓取物品,我唯恐誤时間,三步作两步,上落數楼层。他親切地问我: " Did you run?" 至今难忘.

據夫人說她喜看林黛的电影.看来這些美國对港人同情友善.对中國文化有好感或樂于接受.

不久,她举家回國, 我们到她寓所話别.那是九龍塘一所独立洋房. 諾大平台上有泳池,落地玻璃等.玻璃之内便是厅房.譲我見識了什么呌 "豪宅" .平台上放了一個長方大盒子, 載滿了附運回國物品, 這叫貨櫃或集装箱, 当年还没有這種慨念. 由此推断艾倫先生是個富貴之人.

同学生活不無趣事,例如冠以花名, 大多言不及义. 蘇联 (現俄国) 男子名字多以夫字作结. 例如赫魯曉夫, 戈巴卓夫, 索日烈夫等等, 是謂 "人盡可夫". 办公室秘書蘇明璇先生女兒名蘇蓮与我们為同期同学。蘇公主長相亮丽,性格開朗,品格正派未闻有缺失喜欢和男生一道談笑說話, 在飯堂喜欢跟男生共桌進食。却為無聊男生冠以 化名"蘇联人" . “蘇联, 蘇蓮”  諧音。意即
駡女子 "人尽可夫", .深具侮辱性.





  

沒有留言:

梅花源記 桃花源記